当野生动物拥有“城市户口”,人与动物如何共享城市空间?

宠物饲养 2024-05-23 12:02:24

标志性的黑眼圈、棕灰色的头发、尖嘴、毛茸茸的尾巴、刺破夜色的大眼睛就是貉,它们隐藏在居民区的地基和假山洞里。 貉是我国特有种,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目貉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貉已悄然回归城市。 貉进城后的生活状况如何? 上海有多少貉? 上个月,在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和上海市林业总站的指导下,王芳团队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开展了“貉种群调查”。 两个周末,16名队长和130余名队员走访松江区42个社区,调查貉的习性、现状、成幼比例等,形成了完整的城市野生动物数据拼图。

除了生活在上海的貉,南京的果子狸、深圳的水獭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城市似乎不再是人类的专属空间。 一些野生动物已经主动迁回城市,与人类共同生活。

当城市成为野生动物主动选择的时候,“它们在居民区追逐,追逐城市灯光,甚至主动利用城市道路进行蔓延。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对野生动物的威胁,现在变成了吸引力”今天的野生动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芳说。

野生动物会传播病毒吗? 野生动物会攻击人吗? 城市野生动物如何科学管理? 人类和野生动物真的可以共享生存空间吗? 王芳认为,数据可以给我们答案。 此次“貉普查”,通过了解貉的基础数据,为了解貉未来分布范围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提供答案,探索人类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道路。

生活在上海的貉。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貉种群数量普查”检查什么?

你听说过人口普查,但你听说过“浣熊普查”吗? 两个周末,上海松江区42个社区、16名班组长、130余名队员进行了调查。 近日,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野生动物保护处、上海市林业总站指导下,王芳团队联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城市荒野、上海自然博物馆等机构,组织开展了一次“貉普查”,寻找隐藏在城市里的小生物——貉。

王芳介绍,本次“貉种群数量普查”的主要任务是,首先了解全市貉生活的基本数据; 二是了解居民的态度和认知,为更多的市民科普,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貉。

上海有多少貉? 王芳认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就好像有人问,中国有多少只大熊猫?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大熊猫居住的三个省的数百名工作人员进行数年的调查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

“我们没有基础数据,没有基础数据我们就无法知道动物过去的分布、历史变迁以及城市能够安全容纳的动物数量。这些最重要、最珍贵的基础数据缺失了,我们只能从头开始。”王芳说道。 这也是紧急开展“貉普查”的意义。

此次“貉普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上海有多少貉。 为此,上海林业总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王芳团队设计了一套线路抽样调查方法,共42个社区,每个社区按面积派出2至10名调查组成员,同时启动调查,记录看到的貉的数量,获取基础数据。

上海米兰贵都社区曾经历过貉数量爆发式增长时期,社区内有貉70多只,密度是正常社区的数倍。 本次调查中,社区内貉的数量已降至30只左右。据王芳观察,社区内幼年貉的比例不高,不主动接近人; 成年貉对人有戒心,见到人就会躲起来、退缩。

“貉种群数量普查”发现,小貉对人非常警惕。 新华社直播截图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人和貉能够保持安全距离,没有人会跨越这个距离。” 王芳表示,目前貉的数量总体可控,没有出现值得警惕的异常行为。 此次调查总体情况良好。

“城市管理需要基础数据,貉的取食偏好、勇敢程度、攻击倾向、在城市中的扩散渠道、是否带有病毒、是否会咬人等都需要长期的行为监测。” 与生活在野外的动物相比,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变化更快。 基础数据有利于分析城市野生动物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后续对野生动物的控制,维持种群的稳定,实现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

果子狸生活在哪些地方_果子狸的生活习性_果子狸的特点

此次调查的任务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野生动物。 “目前,很多居民还不知道貉的存在。总体来说,推动城市野生动物的普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每个人都更多地了解城市野生动物,困难和障碍就会少一些。”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王芳说。

家住上海的李晓并不知道他所居住的城市里也有貉这样的野生动物。 李晓说,“看到公众号上的‘貉种群调查’招募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上海有一种中型犬,而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加“貉狗种群调查”后,李晓对貉狗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现在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了,也了解了它的性格。原来貉狗不会主动接近人,是夜行动物。”

除了“貉种群普查”,王芳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走访了上海上百个居民区,通过“貉情报”调查问卷收集貉的栖息地,部署数十个红外摄像头进行监控生物多样性,以及有记录的貉、鹿和其他哺乳动物; 并进行貉粪便采集,了解貉的“城市饮食”。 通过大量的调查活动,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浣熊,你并不孤单

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并不是什么罕见现象,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1930年代,纽约完成主要城市建设并停止快速扩张后,浣熊进入城市。 科学家发现,这些拥有“城市户口”的浣熊聪明又大胆。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这座城市的规则和秩序。 他们可以玩魔方、搭建积木并操作复杂的机制。

更神奇的是,城市里的浣熊似乎也有自己的3D GPS。 他们可以在地面上上下下,知道如何穿过地下室,如何上屋顶,甚至知道哪里汽车较少。 生活在城市中的浣熊的体型、智力、饮食习惯和社会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使它们成为人类既陌生又熟悉的物种。

20年前,第一只土狼出现在芝加哥。 进入城市后,土狼改变了原来的习性。 它学会了看交通信号灯、乘坐地铁和乘坐公共汽车。 小狼也开始“上夜班”。 他们晚上进城寻找食物,白天回到安静的郊区睡觉。

郊狼在芝加哥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世纪我国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时,野生动物也随之消失。 近年来,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和城市生态的恢复,野生动物悄然回归城市。 在南京,我们可以找到野猪和獾; 在杭州西湖,我们可以看到果子狸和黄鼠狼; 深圳出现了水獭、果子狸; 北京周边有野猪、狍子、獾等。

在上海,貉并不孤单。 王芳说,在上海的野生动物中,貉并不是数量最多、分布也不是最广的。 与貉相比,上海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是黄鼠狼和红腹松鼠,但这两种动物体型较小,也比较神秘。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适应城市。 王芳介绍,动物根据生活习性和环境恶劣程度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称为广义物种,如貉,对环境要求相对宽松,可以耐受人类活动。 甚至城市也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便利。 与它们不同的是大熊猫和雪豹等特有物种,它们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恶劣。 因此,事实上,大多数野生动物无法适应城市环境。

如今,豹猫和水獭已经从上海消失,獾的分布区域也在迅速缩小。 然而貉通过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成功成为城市动物。 它们的生活习性已从白天转向夜间,从独居转向群居。 他们的食物还补充了蚯蚓、昆虫、鸟类和啮齿动物等野生食物,以及人类垃圾和猫粮。

根据此前的研究,王芳和他的团队还在貉的粪便中发现了干辣椒和蟹壳。 据研究,貉可能吃过湿垃圾中的宫保鸡丁、煮牛肉、辣蟹等。 “这是一种城市动物。我们给它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他说。

如何与貉和平共处?

过去,当谈到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时,无论是市民还是管理者的第一反应都是考虑让它们回归自然。 然而,王芳团队发现,粗暴地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区域或许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当貉首次被发现时,王芳团队还给社区的貉戴上GPS项圈,将它们送到适合生存的自然野生场所。 然而,GPS项圈返回的数据显示,这些貉正在努力返回它们熟悉的人类住区。 不熟悉野外的貉被放异地后不太可能成功生存。 在数据的支持下,专家认为,采取现场管理或许更有利于貉的生存。

此外,野生动物并不是外来者,而是这座城市的原住民。 它们曾经因城市建设和扩张而被赶走,如今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它们又回到了“家”。

果子狸的特点_果子狸生活在哪些地方_果子狸的生活习性

然而,许多居民还没有准备好与他们共享空间,一些问题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 人类真的能和野生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吗? 在“貉种群调查”过程中,不少居民从未想到自己的小区里竟然藏着野生动物,甚至有人对生活在自己小区里的貉表示担忧:貉会伤人吗? 貉会携带病毒吗?

不过,与猫狗相比,貉狗伤人的案例却很少。 根据《中国动物伤害诊疗标准》,我国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约有4000万人。 但到目前为止,貉咬人事件仅发生三四起。 事实上,貉并不会主动接近人类并攻击人类。

疫情防控期间,野生动物是否携带病毒是居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今年6月,上海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和王芳团队在上海“貉”含量较高的居民区放置了多个笼子。 研究小组随后从 50 多只貉身上采集了样本。 经过对血液、唾液和粪便进行分析后发现,貉并没有携带任何令人担忧的病毒。

如果人类不可避免地要与貉共处一处,它们如何能和平共处呢? 专家认为,居民无需担心或害怕。 上海林业站也一直倡导与动物相处的四原则,即不恐惧、不接触、不伤害、不喂养。

《以貉为家》科普海报。 图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人与貉和平共处,就意味着保持冷静的心态。 就像貉数量一度爆发的米兰吉杜社区一样,貉刚出现的时候,也常常伴随着市民的投诉。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林业部门共收到米兰贵都社区投诉100余起; 但到了2021年,投诉数量迅速下降。 今年以来,未接到任何投诉。 与貉一起生活了三年,上海不少小区的不少居民已经习惯了,心态也平静了。 有市民表示,“有时候看到几只小貉打架玩耍,也挺好玩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当人们克服了这种恐慌、恐惧和焦虑之后,就会发现与野生动物共存并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需要努力确保人和野生动物的安全。”这并不容易,但却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王芳说。

人们可以喂养野生动物吗?

与貉和平相处并不意味着主动接近和喂养它们。 “当一种动物接受另一种动物的食物时,这对犬科动物来说是软弱和从属的表现。当貉将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食物来源并学会跟随并乞讨食物时,一旦人类停止提供食物或没有食物食物充足后,它们就会主动接近人类,这样的做法会让居民感到不安。”王芳说。

上海不少社区都发生了喂貉的事情,甚至还成立了“喂貉队”。 青浦某社区的桥下曾经住着一窝貉,居民的一大乐趣就是站在桥上给桥下的貉扔食物。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三角主任李昱涵表示,很多市民喜爱野生动物,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与它们正确相处。 “其实,有一种爱,就是克制。”

上海米兰贵都小区貉的数量一度因过度喂养而失控。 旁边写着“禁止喂养貉子”的牌子,王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这块大石头上堆满了猫粮,猫粮旁边聚集了近三十只貉。 “它们互相撕咬,争夺猫粮,吃猫粮的‘嘎吱’声,老远就能听见。”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意识到,如果人类喂食过多,并到处乱扔垃圾,社区里貉的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

目前,上海青浦区某住宅区居委会直接用围栏、封条封锁了桥上的喂食点,并在四面张贴了“禁止喂食”大字,并贴有相关科普展板。貉在中间。 上海不少住宅区还竖起了“禁止投喂貉”等标语的标语。 在业主微信群中,市民也互相提醒不要投喂野生动物。 喂食量的减少也帮助貉的数量恢复正常。

社区桥上的喂食点被围起来,并贴有“禁止喂食”的牌子。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昱涵还观察到,在一些社区,居民会选择在高处或固定时间、地点喂养流浪猫,以减少貉子对猫粮的摄入量。

管理生活垃圾是控制貉数量的另一项措施。 志愿者陈木说,他的小区里也有貉。 晚上10点以后,行人陆续回家,小区里的貉悄然出现。 它们蹲在垃圾桶旁边,用爪子和牙齿撕开散落在垃圾桶外的垃圾袋,享受它们的盛宴。

果子狸的生活习性_果子狸生活在哪些地方_果子狸的特点

陈木表示,由于夜间垃圾车没有及时清理,当小区的湿垃圾箱装满时,湿垃圾更容易吸引貉,貉会翻找垃圾,对垃圾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垃圾箱变脏。

人类丢弃的厨余垃圾往往含有大量盐、油和糖。 “如果貉长期吃生活垃圾,其中的盐分会增加肾脏的负担;高油、高糖含量很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皮肤病等。更大的问题是密度异常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貉处于紧张状态,最终影响市民的生活。”王芳说。

在居民的努力下,陈母社区的垃圾管理更加规范。 晚上10点以后,禁止业主乱扔垃圾,垃圾车会及时清运当天的垃圾,不再给貉子偷窃留下机会。 如今,垃圾站的环境有所改善,捡垃圾的貉也减少了。

人与动物的冲突真的无法避免吗?

动物学家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分为低级冲突和高级冲突,并表示只要野生动物出现,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冲突,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一些相对较低程度的冲突包括野生动物可能会吓到人们,或者可能带来气味和噪音。 王芳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温和的方法来避免低程度的冲突,比如设置警示牌、科普教育等管理方法。

据李昱涵介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印制了多幅卡通科普海报,分发到松江、青浦、闵行等社区,宣传人类应该如何与貉相处,包括把湿垃圾扔进垃圾桶、不喂食等。貉。

《貉狗回家了》科普海报。 图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

近年来,不断有野猪等野生动物进入城市的报道。 与貉相比,在城市里看到野猪似乎更令人担忧。 据此前媒体报道,今年7月,北京石景山一居民区出现一头野猪。

“现在北京石景山区已经出现野猪,未来北京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现。” 王芳的团队此前已经演练过野猪进入北京的路线。 “我们此前曾预测,野猪将从西山进入北京玉泉山、百望山地区。”

目前,中国城市中时常出现野猪的踪迹。 例如,德国柏林、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有3000多头野猪。 然而,中国城市一年内见到的野猪数量不足十只,总体数量较低。

相比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恐惧,动物其实更害怕人。 王芳说,“现在野生动物普遍比较怕人,所以市民目前不用担心城市里的野猪,还是可以保持冷静的心态。”

但管理部门应迅速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 王芳说,“一旦发生高层冲突,我们就要做好准备。这包括什么时候麻醉动物、什么时候杀死动物、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它们。但所有的应急预案都是暂时的。时间越长——短期解决办法是尽快收集更多城市城市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习性等数据,通过科学手段了解其种群状况,制定长期保护和管理规划。”

王芳提醒,现在正是加大城市野生动物排查力度的时候,野生动物管理部门要迅速启动数据监测、采集等基础工作。 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态系统和公民生活的共同利益,尽可能避免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激烈冲突发生。

“和谐共处可能只是童话故事里的场景,在现实世界中,人与动物之间时不时发生小冲突是常态。但这样的小冲突并非难以忍受。野生动物涌入城市也是一个副产品。”城市环境的改善,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王芳说,“冲突是永恒的,冲突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不能建造一座只有人类生存的四面围墙的城市。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生存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必然结果。我们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主动应对,尽可能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

快速的变化也意味着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这也给城市野生动物的管理带来困难。 王芳认为,当务之急是通过基础数据打牢科学管理的基础,不断观察动物和城市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实现“一法一事”甚至“一法一法”。对于一个区域”。

撰文:实习生王伟 南方都市报北京记者 宋凌艳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