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捉蜻蜓

宠物饲养 2024-06-10 10:02:03

第22章 童年的乐趣就像幻影,乐此不疲,很悠闲

乡村是童年的天堂,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80年代农村没人出去打工,家家户户都以种地为生,娱​​乐活动很少,农闲时大人就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孩子们则发明了很多新颖的娱乐活动,其中捉蜻蜓就很有趣、很好玩。

“小荷花刚露出尖尖的尖儿,一只蜻蜓已落在上面。”我的家乡虽然没有荷花,但蜻蜓却多得数不胜数。夏秋季节,稻田、池塘、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蜻蜓。每种蜻蜓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蜻蜓是学名,地方叫法各地不同。太白镇方言里,蜻蜓叫“点灯儿”。能叫出名字的有几十种,一般以体色、样子来区分,比较常见的有“青点灯儿”、“红点灯儿”、“干点灯儿”、“梅胖子”、“黄大芦”、“野大芦”等。

上图:红蜻蜓(红灯笼)

蜻蜓种类繁多,大小、颜色各异,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常见的有几十种。有的喜欢干热天气,常在中午太阳高照时出来觅食,活动频繁,如“青点灯儿”、“红点灯儿”、“梅胖子”、“黄大路”等;有的喜欢凉爽微风的傍晚,常在日落时出来觅食,如“甘点灯儿”,常常在傍晚成群出来,聚集在蚊虫较多的人类活动区,成千上万只,遮天蔽日;有的喜欢夜间活动,专门觅食蚊、蛾等夜行性昆虫,如“野大路”。

上图:大蜻蜓(Nyctolagus dalu)

捉蜻蜓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小伙伴们乐此不疲,大显身手。学生时代,最盼望假期,尤其是两个月的暑假,是最期待的假期,两个月有做不完的事,有时玩得太野,直到新学期开学才把暑假作业做完,玩得不亦乐乎。暑假里,小伙伴们就像野马一样撒野蜻蜓的生活习性,享受着乡村大世界带来的快乐,有时偷鸟蛋、抓幼鸟,有时到田野里摘果子、到稻田里捉青蛙。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微微闭上眼睛,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好舒服啊!

上图:绿尖灯笼椒(雌性)

捉蜻蜓是我童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刚开始我和小伙伴们用蜘蛛网做成的工具捉蜻蜓,后来技术好了,就不用蜘蛛网了,用一根三米长的细竹竿,一天能捉上百只蜻蜓。

蜻蜓生活特点_蜻蜓的生活特征是什么_蜻蜓的生活习性

绥阳县太白镇盛产各种竹子,其中以方竹和箭竹分布最为广泛。方竹的竹笋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味食材,可以做成满桌的竹宴;方竹的竹竿可以做绿豆藤、葡萄支架等棚架,是种植绿豆、葡萄不可缺少的。箭竹实用性较差,对农业生产作用不大,但因其细长、韧性好,是制作弓箭的好原料。我曾制作过一支射程数百米的箭。弓箭向天空射去,​​一声呼啸,箭飞上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几秒钟后,箭从空中落下。除了制作弓箭外,箭竹还有许多其他用途,但我最喜欢的是用它制作捕捉蜻蜓的工具。

捉蜻蜓的方法有很多种,既可以用徒手,也可以用工具。徒手捉蜻蜓需要敏捷性。当蜻蜓停在叶子上时,你需要悄悄地靠近它,然后迅速抓住它。由于蜻蜓的警觉性很高,徒手捉到的概率很低,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制作一个方便的工具。

捕捉蜻蜓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网兜,比较温和,网兜不会伤害蜻蜓。捉到之后,可以用缝纫线套在蜻蜓身上,拉动线就可以像风筝一样飞来飞去。一只蜻蜓至少可以玩两天,直到它饿死为止。也有好心的孩子,会在蜻蜓精神衰弱之前把它放归大自然,让它在玩耍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太大的伤害。

第二种方法就是用竹棍打,这种方法比较残忍,这样抓到的蜻蜓一般肢体残缺,太残忍了。这种方法一般是比较爱吃的小孩子用的,打死的蜻蜓就成为他们烧烤的主料。

第三种方法是诱捕,这是一种比较阴险恶毒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蜻蜓的生活习性,迎合它的喜好。一种是异性吸引法,一种是食物诱捕法。异性吸引法是捕捉一只雌蜻蜓,用缝纫线绑住蜻蜓的细腿,拉动缝纫线的一端,让它自由飞翔童年趣事捉蜻蜓,然后雄蜻蜓发现雌蜻蜓就会飞过来和它交配,两只蜻蜓就纠缠在一起,分不开了。这时只要把线缩回去就可以捕捉蜻蜓了。利用这种习性可以捕捉的蜻蜓种类不多,只有“绿点灯”才有这种异性吸引特性;还有一种是食物诱捕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捕捉的蜻蜓主要是“黄大卢”。

做网兜很考验动手能力,不爱动手的人是做不出好网兜的。做网兜的主要材料是箭竹和竹篾,制作水平根据个人要求而定,要求高的可以做得精致一些,在选料、做工上下功夫,要求低的也可以做个简单的备用。把竹篾编成圆圈,用缝纫线固定在箭竹上面,就做成了简易的捕捉工具网兜。然后去猪圈等蜘蛛网多的地方收集足够厚度的蜘蛛网。一定要用新鲜的蜘蛛网,放太久的蜘蛛网没有粘性,捕捉效果不好。晚上晒过太阳后新织的蜘蛛网粘性最强。我们往往更喜欢晒过太阳的蜘蛛网。

上图:魏龙帝(黄大禄)

一个村子里有几十个孩子,他们酷爱捉蜻蜓。每到中午,村子里就挤满了拿着网子走在巷子里的孩子。由于蜘蛛网资源相对匮乏,寻找蜘蛛网变得越来越困难。六七月的阳光灼热而猛烈,如果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露出的一层皮肤就会被晒伤。然而,没有一个孩子害怕,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的成果,他们都悄悄地提前出发,去附近收集最好的蜘蛛网。

蜻蜓的生活习性_蜻蜓生活特点_蜻蜓的生活特征是什么

上图:蜻蜓(绿灯侠)

捉蜻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人的天赋也很重要。同行中,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的一次能捉到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蜻蜓,有的则只能空手而归。用蜘蛛网捉蜻蜓好处多多,不但能捉栖息在岩石上的,还能捉飞在空中的,而且保证都是活蹦乱跳的。一棍子打死也无妨,有的尾巴断了,有的头被打掉,有的身子被打烂,只能烤着吃。

我用网捕到的蜻蜓,一般玩够了就放生,不会伤害到它们的生命。有时我收不住蜘蛛网,就用棍子捉。即使用棍子,我也不主张暴力。当蜻蜓停在石头上时,我会用竹棍悄悄地压住它的尾巴,然后用手捉住,这样几乎不会造成伤害。

最可恶的行为莫过于烤蜻蜓吃。大多数孩子抓到蜻蜓后,拿去喂鸡,有的还把蜻蜓串在竹签上,放在炭火上烤,然后撒上盐,大快朵颐。蜻蜓肉全是瘦肉,虽然一只蜻蜓吃一口不够,但抓几百只、几千只,也够饱了。我尝过一次,别的孩子烤蜻蜓,没味道,就扔掉了。

“黄大蜻蜓”学名“皇帝蜻蜓”,是体型最大、生活习性最独特的蜻蜓。最大的一只体长约十厘米,体型约有成年人的拇指大小。它的体色为翠绿色,带有几条黑色条纹,显得十分高贵威严,算是蜻蜓中的贵族。它有六条极其锋利、强健有力的长腿,如果不小心被它抓伤,会留下几道明显的划痕,相当疼。“黄大蜻蜓”习惯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觅食,它们的觅食范围不在农田,而是在人类社区的街道上,通常沿着街道上下飞翔,来回往返,从街道飞到巷口,在十几米的高空来回飞行。

黄大鹭不喜群居,领地意识很强,很少见到十多只在同一区域活动。黄大鹭的生活习性与其他蜻蜓有很大不同,其他蜻蜓主要栖息在稻田、池塘等水域,而黄大鹭则主要栖息在河流、峡谷、街道等狭长地带。它的飞行能力很强,我从未见过一只黄大鹭停下来休息。它的飞行觅食特点相当明显。午休时间,农民们都在屋檐下休息,有的打牌聊天,有的听故事。黄大鹭沿着狭长的街道来回飞行,飞到南街后立即调头向北街飞去。每天来回飞行几个小时,直到太阳即将落山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黄大路”沿街来回飞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蚊子等食物。它的视力极强,只要发现空中明显的物体,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击捕捉。有很多调皮的孩子会把小石头扔向天空,“黄大路”发现后就会迅速攻击,并朝着小石头落地的方向追去。直到小石头落地后,它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后来,有个顽皮的孩子发现了黄大路的傻脾气,把被棍子打死的黄大路当诱饵扔到了空中。飞翔的黄大路抓住了这只突然出现的、速度如闪电的猎物。然而死去的黄大路的重量和飞翔的黄大路相差无几,被抓住之后,它无法承受重量飞翔,但又不肯放弃,只能带着诱饵掉到地上。这时,守在附近的人跑过来,一把把它抓在手里。这意外的惊喜让它欢呼雀跃,向妈妈跑去。

蜻蜓的生活特征是什么_蜻蜓生活特点_蜻蜓的生活习性

用这种方法捕捉“黄大芦”的成功率几乎达到90%,每天能抓到十几只。我承认我干过这坏事,技术也相当熟练。后来,“黄大芦”的数量越来越少,十几年后就再也见不到了。不知道是人为的伤害,还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如今,这些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无尽欢乐的小昆虫,只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

还有一种蜻蜓叫“夜大鹭”,体型和“黄大鹭”差不多,底色为翠绿色。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身体两侧有几条较粗的黑色斜条纹,尾部也镶嵌着黑色斜纹。它通常在太阳落山后的傍晚出现,在灌木丛中来回飞舞捕食蚊子,有时也在街道上来回飞舞。这种蜻蜓在三十年前被认为是非常珍贵稀有的物种,但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已经没有它们的踪迹了。

除了大量生活在稻田里的蜻蜓外,还有生活在森林里的蜻蜓。由于见不到阳光的机会,它们体色较淡,生命力较弱。清晨,许多蜻蜓身上沾满露水,无法飞翔蜻蜓的生活习性,成为鸟类的食物。有一种生活在稻田里的蜻蜓,名叫“甘点灯儿”,清晨露水多时,它的生命力很弱,晚上多栖息在稻叶上,天亮后,它们就附着在露水里,动弹不得。清晨在稻田边,不用任何工具,就能抓到不少。但这种以逸待劳的行为,也是一种危害自然的行为,一般应尽量避免。

经过中午的阳光暴晒,“甘点灯儿”们又恢复了活力,翅膀变硬,傍晚时分开始大批觅食。夏日傍晚,只要不是下雨,就能看到十分壮观的景象童年趣事捉蜻蜓,几十万只“甘点灯儿”聚集在低空飞翔,大片的金黄色。有时,站在地上的人能轻易地抓到一些,但若用竹竿在空中挥动,不一会儿,它们就会大批死亡,落到地上。

如今,我回到农村,几乎看不到蜻蜓的踪影,尤其是最珍贵的红蜻蜓和高贵的“黄蜻蜓”。我想,蜻蜓消失的原因,与农民的生产习惯有关。蜻蜓是两栖动物,夏季在稻田里产卵,次年春天孵化,夏季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蜻蜓。

近二十年来,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田地都处于休耕状态。农村不再有保留冬稻田的习惯,夏稻收割后一般都会排干积水,种植一些冬小麦、油菜等作物以增加收入。由于进口大米价格相对便宜,且容易买到,种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稻田变得荒芜、消失。蜻蜓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天然水源,再也逃脱不了灭绝的命运。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