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说事(十) 数星星 学画画
编者注
《老范说事》是范叔明先生石库门系列笔记的合集,收录35篇短文,共37600字,分为十卷,发表于联阳文学沙龙公众号。近日,该合集完美收官,本次沙龙公众号整理的《老范说事(十)》为最后一卷。
感谢作者带着我们穿越两个多月的时空,走过上海虹口区一条古老的石库门弄堂——冯吉里,把土生土长的男女老少介绍给我们。今天,随着作者放下笔,我们也将告别冯吉里、石库门、“大头”、阿二、阿三……告别秦大妈、聋婆和彭婆、梳头阿姨……告别阿玲哥、“杨仙米”、翠英姐……告别那里的南货铺、老虎灶、理发店的招牌……告别那里的大黄猫、小白鸽、大公鸡……但他们不会走开,不会消失,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视线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本集还收录了沈选的《好大的头》以及多位沙龙会员回应《老范说事》的诗歌。
数星星,听故事
我和“丫头”(作者对我老婆的小名)结婚的时候,正值计划生育,我们只有一个女儿。
我的女儿们也赶上了新时代,是两个漂亮的姐妹,一大一小。
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女儿却发出两种抱怨:一个孩子的羡慕,两个孩子的同情。我好累啊!
你为什么累?我想是因为你玩具太多了,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毛绒狗、拼图、画笔、画画本……
那么我们当时从哪里得到玩具呢?
数着天上的星星、缠着大人讲故事成了童年最大的乐趣,也成了永久而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天空很蓝。
夏日的夜晚,躺在长椅上仰望天空,星星闪烁,清晰可见。如果你耐心地、静静地慢慢数,真的可以数出几十颗。有“银河”、“牛郎星”、“织女星”、“王母星”、“七弯月星座”、“五匙星”,最亮的“北极星”,等等。
隔壁7号,阿二和阿三也喜欢数星星。阿二不爱说话,但数得比我多。阿三很没耐心,当他数得不如我时猫咪恨主人的十种表现,就更没耐心,不停地发出声音,弄得大家都数不过来。
有一次,阿三找出一份《新民晚报》,卷成筒状,从筒里数着天上的星星,终于一举打败了“大头”,得意得鼻子都翘到了额头上……
长大一点后,奶奶说我聪明了,我喜欢听大人讲故事。
二叔在芜湖师范学院读书,每年暑假都回上海,他是个好老师,读书多,故事多,而且善于讲故事。
每天吃完饭洗完澡,我们都会搬个小凳子来乘凉,院子里总有十几个小孩围着二叔坐,听他讲故事。
从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到二郎神、白骨精、托塔天王……
从景阳岭打虎、斩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到拜见孙二娘,提剑上梁山……
从《敌后武装》中石更新与猪头班长斗争,到《铁道游击队》中刘宏奔救出方林妻子……
听故事,从中学习,小时候的我,常常把拖把柄当成金箍棒,上蹿下跳,高攀低伏,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孙悟空”。
陈家有一位年轻的叔叔,是湖北某大学的老师,有一年摔断了腿,到上海做骨科手术,还给院子里的孩子们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他们之间有一段故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财主,他有两个愚笨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不肯读书。老财主非常宠爱他的愚笨儿子。
有一天,富人举行聚餐,为了消除关于他儿子笨的谣言,富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的儿子在客人面前表现得好一点。
他把两个儿子叫过来老范说事(十) 数星星 学画画,说:“今天你们各自出去学点东西,不管是讲故事,还是边看边学,学完回来向我汇报,如果学得好,我会给你们丰厚的奖励。”两个儿子听从了命令,相继出了家门。
大儿子走进关帝庙,看见一位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关武大帝的威严形象:这金刚身材高大修长,身披闪亮的铠甲,肚大如箩,小便有三斤二两。
大儿子很快就记住了这个故事,并兴奋地跑回家。
小儿子来到煎饼铺,师傅见富家少爷来了,便贴心地给他介绍了煎饼的制作过程:这是用上等小麦粉做成的,上面撒着芝麻,里面包着红豆沙,是给你师傅吃的。小儿子心想这下好了,师傅肯定会喜欢的猫咪恨主人的十种表现,便转身急匆匆地回家了。
两个儿子几乎同时进来,争着先开口,要赏赐。老财主满意地捋了捋胡子,看了一眼客人,对两个儿子说:“不急,不急。你们两个同时进来,不如一人说一句话,慢慢讲你们的故事。”
大儿子很快进入角色,感慨万千地说:好高好长的金刚……
小儿子身体肥胖,记忆力又不好,他摸着头说:“厨师说是小麦粉做的……”
披挂铠甲,光明磊落……
撒上芝麻……小儿子很肯定的说道。
我的肚子跟篮子一样大......
里面有红豆馅儿的...
我尿出了三磅二盎司的尿……
都是给我主人吃的!
…………
时代变了,不知道我的两个孙女会不会喜欢这些过去的美好故事。
焦晨龙的评论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和小楠的童年对比。
如今的孩子拥有堆积如山的电子玩具、彩色图书、动画片、磁卡、钢琴、围棋、电脑、手机……
小时候,我们用葵花秆做冲锋枪,用鹅卵石做手榴弹,冒充董存瑞、黄继光,在田间地头用土块、草茎下五子棋,我们的老师是一位脚上沾满牛粪的农民。
如今的孩子,晚上都会跟着父母去艺术中心听音乐会,路灯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甚至手电筒都变得多余,哪个孩子还会留意月亮的盈亏,或是星座的神话故事呢?
小时候,我们晚上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明亮的月亮为我们照亮前路,满天繁星让我们想起美丽的神话。以至于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69年说“我们能准确飞向月球”时,我们冷笑一声:哼!……美国人有什么可吹嘘的?中国的嫦娥2000年前就飞向月球了!
如今,孩子们很小就能弹奏一架很好的韦恩斯坦钢琴,演奏《致爱丽丝》和《水边的阿德琳娜》。
小时候,春天的时候,我们会折断柳枝,搓成柳笛,骑在牛背上,一边吹笛子,一边唱《牛郎织女》。长大一点,家里富裕的学生有笛子和二胡,我们用笛子吹《鞭马运粮》,用二胡拉《北京有个金太阳》……
当今的孩子生活富裕,接触了电子世界;
我们的童年很贫困,不用买票就能接触大自然。
学习绘画
我初中的同桌陈一鸣,被同学们称为“四眼”。我们在第四中心小学时就认识了,他读六班,我读四班。初一那天,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个空座位,“四眼”就坐到我旁边,跟我打招呼:“你是四班的‘大头’吗?”我们一起坐了三年,直到他去了边境的黑龙江,我去了内陆的安徽。“四眼”话不多,但很肯动脑子。一副深黑框眼镜很符合他深思熟虑、沉稳的性格。因为喜欢吃炒饭,或者因为正值青春期,脸上的痘痘给他增添了不少烦恼,所以我经常看到他用两只手不停地挤着流脓的痘痘。看到他那痛苦无助的表情,我总是喜欢幸灾乐祸地调侃他:他害羞又早熟。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四眼”神秘地告诉我,他和哥哥一直在给人画肖像,可以赚钱……
这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知道“思言”画得不错。班里做“红卫兵”布告栏的时候,他画,我写字,宗元出稿,我们经常一起合作。
但画肖像,特别是要求画得像本人,得到别人的认可、赚钱,那就另当别论了。
“四眼”很专业吗?我一双难以置信的眼睛盯着他,“什么鬼?你无法想象这些事情……”
“四眼”逗弄了我一会儿之后,很自豪地告诉我如何用“九宫格”和放大尺画画,还讲了他的一些画作,还有他哥哥怎样帮他修改指导,他怎样帮助弟弟等等,听得我眼馋不已。
在“四眼”的推荐下,我到福州路一家专业书画文具店,买了一大包课本、画册、画纸、画笔、炭粉、颜料,还有九宫格、放大尺等工具和用品。回家后我立即行动,把纸摊开在我家楼上的书桌上,认真自学画肖像画。按照课本的要求,我从画纸的底格开始,特别是人物五官的格子比较细,需要耐心细致,不能出错。其他部分的格子就稍微宽一点、厚一点。
第二步,把照片和九宫格牢牢固定住,然后戴上手套,拿起一支细细的炭笔,按照九宫格上局部画面的相同比例和明暗色彩,在画板上轻轻描绘。
第三步,我先对肖像的五官做一个底样,和照片对比,确认没有明显误差后,再从眼睛开始画。
渐渐地,照片上的人的眼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画纸上;然后是鼻梁、鼻尖、鼻孔、上唇、下唇;再回去画出眉毛、额头……
当耳朵、头发、下巴完成后,整幅肖像已初具规模,从作品的成熟度来看,大致完成了一半。
最终对光线的把控、色彩的浓淡、明暗的调和等等,都与作者原来的写生基础息息相关,全凭理解、感觉和眼力。
第一次用九宫格画人像,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看着这几天的刻苦努力,心里很放松,感觉还不错。
那天,“四眼”来我家玩,看过画后,认真地点头,像大师一样评价:你不笨,画得马马虎虎。但光感太差,没有灵气,还没找到画肖像的感觉等等。这就像一桶冷水浇在我头上,让我汗颜。这怎么可能有人接受!我心里暗暗骂了“该死的四眼”和他的长辈不下百遍。在可恶的“四眼”的指导下,我画了第一幅画,然后是第二幅、第三幅……
我静下心来慢慢琢磨体会,慢慢摸索出一些笔法技巧和画肖像时的明暗差别的感觉。关键是找回了一些可怜的自尊心和自信。记得初二的时候,我在4K纸上画了一幅毛主席戴军帽(接见红卫兵)的画像,在画像左下方签上自己的名字,恭敬地贴在床头墙上。这是我画的第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像。它一直在那里,直到我离开上海去下乡的那天。到了安徽肥东桥头集后,认识了新的好朋友魏野。没想到又碰到了尴尬的事,魏野在绘画上的天赋和精力远胜于我,就像海潮不小心淹没了江水,我再也不敢说自己会写生会画画了。
直到五十年后的一天,我在教孙女画画时,随手画了几张马、鸟、长颈鹿等动物的素描,让家人和一些老朋友都惊呆了,这才揭开了我学画画的那段久远的历史……
焦晨龙的评论
肖像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中心,必须塑造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
散文篇幅短小,不像叙事诗、小说、戏剧等文体,负责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读范先生的这一系列散文,感觉他写人物写得非常好。在《学画画》中,他仅用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了我的同桌陈逸明,绰号“四眼仔”。
初一那天,我刚走进教室,找到一个空着的座位,四眼就坐到了我旁边,打着招呼:“你是4班的‘大头’吗?”
后来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和弟弟一直在外面画肖像挣钱,看到我怀疑的神情,他冷笑道:“傻瓜!你绝对想不到……”嘲讽完我,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他画画的经过,还说了一些他画过的作品。
短短几句话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外向、机智的“小上海”形象。
通过动作来塑造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秘诀之一,而人物的言语也构成动作。
《红楼梦》非常善于运用人物的话语来塑造人物。
王熙凤的首次亮相,是借着刚进荣国府的林黛玉的眼睛“写”出来的:满府众人“鸦雀无声,屏息凝神,恭敬庄重”;王熙凤还未到,便听得她哈哈大笑:“来迟了,还没接远客……”隔着三堵墙,人们立刻知道:莲二夫人来了!
未出现即有声音,出现时更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叙述了自己如何阿谀奉承黛玉,讨好贾府,并在月俸、当众找绸缎等事情上回答王夫人的意见,将一个权势滔天、跋扈跋扈的管家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宁国府的焦大在酒劲的鼓舞下,大骂贾府不肖子孙“欺人之辈,留舅者留舅”,把一个对旧主子忠心耿耿,对新主子失望透顶的老仆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仆人!
虽然同为豪门闺秀,但由于家世和性格的不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说话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林黛玉才华横溢,但经常爱挖苦人;而宝钗则文雅大方。
在描写人物的言语时,范先生喜欢让人物用上海话讲几句,这样不仅使作品显得风趣幽默,也为作品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而且把握得比较好,让不懂上海话的读者也能领会到作品的基本精神。
文艺创作主张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但并不拒绝使用方言;否则,许多方言就会逐渐消失,汉民族母语的词汇量就会大大缩水。
刘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使得作品接地气、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
古典小说《金瓶梅》百分之七十的语言是山东枣庄方言,这实际上为现代人考证“兰陵笑笑生”的家乡和真实身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读完范老师的《学画》,我也有深深的遗憾:“我”到安徽工作后,结识了业余画家魏野,由于性格腼腆,不甘落后老范说事(十) 数星星 学画画,没能拜他为师或结伴专攻书画,导致中国画坛日后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沈宣
头好大啊!
看了十集《范老讲事》,除了生活在石库门里的几十个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小范树明小时候的自画像,跃然眼前,那么清晰,那么生动。
他是老上海唯一出生在石库门大宅的男孩,头大、眼大、耳朵大、胳膊细、腿细,无论怎么玩杠铃哑铃,胸大肌、肱肌都练不出来。姐姐开玩笑说:“没有鸡肉,却有两小块鸭肉。”再看今天的老范,和五十多年前没什么两样,还是个大大的脑袋,竹子般的身躯,太有意思了!
这个大头福气十足的小男孩,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可以说是北方重男轻女家庭宠爱的典型。爷爷每天都会带他去棋摊下棋,文静聪明的“大头”整天坐在老人腿上,学会了下棋。奶奶对他更是宠爱有加,从不让他干任何粗活,对他在厨房里“偷菜”(偷吃)等各种“不当”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奶奶总会在“大头”的碗底藏一颗荷包蛋,对孙子的宠爱可见一斑。爸爸出差回来,一看到心爱的儿子靠在身上,就立即牵着小手去食品店买了一袋小王糕,弥补忘记给孩子带礼物的疏忽……
虽然从小被宠坏,享受着“特权”,但“大头”并不“得意忘形”,也从不“嚣张跋扈”,而是老实大方,懂事通情达理。被宠坏的孩子在吞下荷包蛋后,面对姐姐们的“揭发和抗议”,也不敢争辩。每当姐姐满口脏话大哭大闹,弄得巷子里的人都知道“大头”欺负姐姐时,哥哥总是“哑口无言”,第一个出面制止。受小孩子等级观念的影响,大头从小就很崇拜姐姐,谁让她是“二杠”(中队队长的标志),而自己只是“一杠”(中队队长的标志)呢?
“大头”虽然“地位”低下,但在他所住的“凤吉里”,他倒是挺活跃的,进出家家户户,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他其实是个本地的聪明人,还有点大观园贾宝玉的胭脂神气,所以能跟石库门里的姑娘们、妈妈们打成一片。看看他至今还熟记于心的儿时童谣,大多是旧时姑娘们跳皮筋、过家家时唱的。都说男孩子坐不住,但“大头”却能久久坐着看着“理发师”给奶奶梳头、扎发髻、扭面条,看着隔壁聋肿的老太太在厨房里叠锡纸,看着隔壁奶奶在纸箱里养鸡……
毕竟是孩子,就连最沉稳的也会调皮捣蛋,偶尔犯些无伤大雅的错误。这些尴尬的事在“大头”身上发生过很多次:躲在巷子里生产组里玩捉迷藏,总是被忙碌的阿姨揪着耳朵拖出来;暑假作业没做完,谎称丢了,惹得老师上门告状,羞愧得好几天抬不起头;学校象棋比赛赢了,他很自豪,输了又极度沮丧。赢和输,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黑漆漆的风夜,他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马桶上解手。他看见“鬼影闪动”,于是为显示自己的勇气,便“闭上眼睛,唱首歌来增强勇气”……这些小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孩子的是非观、荣辱观、竞争精神,让人笑逐颜开、泪流满面!
再往下看,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内心是细腻的,善良的,充满怜悯之心。他忘不了邻居翠英在计划供应时代不小心弄丢了家里的粮票时那忧郁的神情。邻居阿玲格结婚办喜宴时,看到新房里局促压抑的空间,看到母亲和弟弟妹妹住在又小又低的阁楼里的窘迫处境,喜糖再甜,也不能让他高兴。在自家的餐桌上,他不忍心看到自己辛苦养活的“伯乐克”被杀了做成一锅炖鸡,他捧着碗饭,在离餐桌很远的小木板上独自哭泣。他拒绝了鸡肉,却还是把碗里的鸡汤喝光了……这个孩子的善良天性和对世界的怜悯是如此珍贵可爱,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关于“大头”的故事太多了,他聪明又勤奋,好玩又疯狂,好学又好学,见多识广,学什么都会学,从点煤炉到养鸽子,从学刮胡子到学画画……他样样精通,而且成功率很高!
可以看出,如今的老范(其实不老,只是一句玩笑话)几十年前在“凤吉里”的石库门就有他的原型——一个儿童版的“大头”。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大头”婴儿到范老头,基因没变,性情传承了下来,种群优化了。但孩子就是贱得讨人欢喜,不是吗?真是个“大头”,不但是范家的宠儿,更是整个“凤吉里”的宠儿,甚至还是我这个读者的宠儿!
诗歌和散文
徐明文
读《范文》有感
石库门内出现了一幕幕场景。
男女老少一起闲逛。
怎么会细得像一根线呢?
因为有智慧眼,能认识如来。
陈乃谦
读《养鸡》(新韵)
我记得过去我很喜欢鸡
盘子里的美味食物
赤子之心的贫困日
不要抱怨你的头发现在变薄了
读范哥《学画画》有感
熟悉的童年场景。
我把空闲时间都用来涂鸦。
翻开尘封的岁月,一览无余,
微笑着抚摸着太阳穴上的霜冻,我寻找着那份童真的感觉。
读《奶奶的猫》
过去,穷人和富人都养猫
只剩下七个灵魂,
没有懒惰或嬉戏
像家人一样生活,享受生活
齐鲁·鸽赞
——读《我的鸽子》
鸽哨风云穿梭黄昏与清晨
硝烟与辉煌继续前行
战争无法摧毁军队的信念
仪式和音乐增添了自己的精神
爱情永不褪色,翅膀飞翔
瘦身梦还在
世界距离我们千里之外
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