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都,从桑基鱼塘到稻渔综合种养、跑道鱼、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

宠物大全 2024-09-06 08:01:27

从高空俯瞰南浔大地,一塘鱼塘在烈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徐迟先生笔下的“清澈见底”的南浔。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水产养殖面积达21.44万亩,去年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占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10%以上,长期稳居浙江省第一。

从空中俯瞰南浔,可见水网密布,鱼塘纵横。

今年,这口鱼塘有了新的使命,它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23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之一,获得1亿元项目资金,成为全省唯一的淡水渔业。

所谓试点,就应该是示范、典型,纵观23个试点县,无论是广东高明,还是湖北潜江,都是有实力、有特色、有潜力的“蓝海”县,业内人士称,1亿元人民币的支持是史无前例的。

聚焦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南浔如何养出一塘好鱼?下一步又将何去何从?连日来,记者走进水晶晶的鱼塘寻找答案。

好水养好鱼

走进南浔区石淙镇花园村青鱼塘数字化生态渔业仓库,上千条加州鲈鱼在一百多个排列整齐的蓝色桶内欢快地游动,丝毫没有受到高温的影响。

“我们的鱼也住别墅,别墅里有空调、净化器、厕所,它们生活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只需要吃东西、长个子就好。”清渔堂智慧养殖运营中心总经理沈国根说。

位于石淙镇的数字化生态渔业仓库。

它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大木桶,其实里面藏着不少秘密。每个木桶都有一套智能蜂巢池养殖系统,包括增氧盘、传感器、恒温器等,水不干净就会自动净化,氧气不够就会开始增水。木桶下方的集中排污装置与尾水处理系统相连,不仅可以把鱼食残渣、粪便等收集到污水收集口,像抽水马桶一样通过循环运动定时排出,还可以净化养殖尾水,再送回木桶,实现循环利用。

淡水鱼种类_淡水鱼种有哪些_淡水鱼类种类

好水养好鱼。沈国根说,以前只有过年才有卖的鲈鱼,9月下旬就能上市了,“每立方米养殖密度加大了,100桶大概能产15万斤,价格高出1/3。”谈起收入,沈国根开心地笑了。

南浔人以养鱼闻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桑园养鱼塘。

但传统养殖模式也面临养殖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比如,目前的高温正“灼伤”着养殖户,水温升高不仅会降低水中的溶氧量,还会加速鱼的新陈代谢,鱼吃得更多,排泄也更多,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就会迅速恶化。他们经常通宵巡塘,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造成损失。

能否实现水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

“用科技手段提升水产品‘硬实力’。”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超说,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淡水渔业的发展目标。

为此,南浔制定出台了《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一方面开展区域水产养殖污水处理作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生态循环水产养殖模式。

“稻鱼共生、跑道养鱼、陆基桶装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是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发展现代绿色渔业的有效途径。”张超说。

菱湖镇涉中村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鱼塘体系”的核心保护区,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桑鱼塘”的原貌——清澈如镜的万亩鱼塘被纵横交错的条带状桑林分割成块,塘底栽种桑树,桑叶用来喂蚕,蚕粪用来养鱼,鱼粪用来给塘施肥,塘泥用来给桑树,形成一个闭合循环。

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的“跑道鱼”养殖场。

近两年,千年淡水养殖业又出现了一种新模式:在“水槽鱼”里养鱼。2016年,零排放内循环养殖模式(俗称“水槽鱼”)还是个新鲜事物,养殖户沈小龙是第一个推出的。

鱼池内有三条“跑道”,每条长25米,其中前22米用于养鱼,装有推水增氧装置,让鱼儿随水流游动,24小时“奔跑锻炼”;后3米装有过滤器,鱼儿虽然不能通过,但它们的排泄物可以通过。

“这不就像给鱼建厕所吗?”沈小龙说,确实感觉描述的很形象。“传统的鱼塘,每年夏天、冬天都要把污水吸出来,费时费力。现在,我可以随时随地吸出污水,轻松又高效。”

更让沈小龙高兴的是,“流水养鱼密度更高,一条‘跑道’相当于7亩鱼塘,不仅能增加产量20%左右,鱼的品质和口感也得到了提高。”

“跑道鲈鱼”逐渐闻名全国,被认定为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和国家农产品特色产品中国淡水鱼都,从桑基鱼塘到稻渔综合种养、跑道鱼、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目前南浔已建成“跑道鲈鱼”496条,数量居全省之首。

记者了解到,成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后,南浔区还将选择菱湖、合富、前进等渔镇开展示范建设,如标准化池塘改造和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中国淡水鱼都,从桑基鱼塘到稻渔综合种养、跑道鱼、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项目,为渔业增“绿”。

位于和孚镇的浙江东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水稻为主的桶装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实现“核心愿望”

作为全国知名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南浔拥有规模30亩以上的养殖实体近千家,养殖品种齐全,其中加州鲈鱼、黄颡鱼、对虾、青鱼等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近18万亩。

然而发展的瓶颈也摆在面前——如此大规模的养殖规模,苗种都是“散装”,比如鲈鱼苗来自广东、虾苗来自江苏、黄颡鱼来自四川……

“当地有30多家水产养殖公司,但规模较小,且比较传统。”张超说,水产种苗被称为“渔业筹码”,是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水产种苗主要依靠省级以上龙头种苗企业带动淡水鱼种类,这意味着我们的渔业产业缺乏发展后劲。”

南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由大变强?

2022年,南浔提出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围绕“三鱼三虾”,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加强育种创新,推进育种、生产、推广一体化。

当年,南浔区政府携手正大集团,充分将正大集团在苗种繁育、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南浔的养殖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淡水种业及配套养殖产业链,推动年产加州鲈鱼鱼苗1亿尾、罗氏沼虾鱼苗10亿尾、黄颡鱼鱼苗5亿尾。

近日,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传来喜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验,该公司与高校联合繁育的“全雄鲈鱼”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与雌鱼苗相比,雄鱼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的特点。”正大水产审核总监顾文荣介绍,首批加州鲈试验对象中雄鱼苗比例提高了20%。

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

加州鲈鱼是南浔养殖规模最大的品种,现有养殖面积6万余亩。目前,研发团队还在正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进行对比跟踪养殖,确保鱼苗雄性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鱼苗成活率。首批“全雄鲈鱼”成活率达95%,体形更好,肉食比更高,经济价值更高。

今年以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的思路,不断推动南浔淡水种业全链条各环节质量效益的提升。

张超介绍,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的实施,将构建南浔区“一谷三区五带”渔业产业新格局。“我们将围绕菱湖、合福、千金等重点渔业区域,打造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现代种业升级工程、水产品加工龙头工程、渔业服务保障工程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渔业产业全环节提质升级。”

在此基础上,南浔进一步优化水产品种结构,区强村富民发展集团、区农业农村局、正大集团联合成立南太湖种业研究院,开展鳜鱼、罗氏沼虾、大口鲈鱼等饲料研究。同时,与国内外淡水养殖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行业龙头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建设淡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开展人才培训服务等,助推南浔渔业高质量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南浔的苗木就能“走遍”全国各地。

淡水鱼种有哪些_淡水鱼类种类_淡水鱼种类

一个水晶鱼池。

一条鱼,无限可能

一条普通的草鱼从鱼塘运到农贸市场只能按公斤卖,但如果加工成酸菜鱼、水煮鱼、火锅鱼等再投放市场,就可以按克卖。

从公斤到克,对养鱼户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近年来,南浔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附加值。

如何延伸产业链?南浔县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一颗鱼丸勇敢走进长三角”的故事,在当地堪称佳话、标杆。

作为南浔区最大的水产加工企业,浔味堂早在2006年就将菱湖、旧关等淡水鱼加工成鱼丸销往上海市场。食品学院等院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生产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更新,还打造了完整的配送冷链,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有了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快车道”,弹牙鲜嫩的鱼丸、香喷喷的烤鱼,甚至是营养丰富的牛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送到长三角地区各大餐厅,在超市里,8个小时就能送到人们的餐桌上。

数据显示,南浔区有渔业从业人员4.5万人,对于成千上万的小农户来说,如何接入大市场似乎总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按照国家渔业绿色发展循环试点的要求,我们正在全区开创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传承、文化挖掘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顾月红说。

水镇正加快建设长三角未来食品产业园淡水鱼种类,吸引广东永吉水产等一批年产万吨级水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将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精深加工产业优势。

目前,永吉水产项目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预计10月份投产。“我们养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片,直接在家门口销售,再也不用担心市场行情了,收入更有保障了。”养鱼户老沈充满期待。

有着“中国淡水渔都”美誉的菱湖镇因地制宜,走品牌化路线,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菱湖淡水养殖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在此筑塘养鱼,并撰写了《陶朱公养鱼经》。近年来,当地不断擦亮“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之乡”的名片,除了定期举办“巡弋菱湖百鱼年宴”等渔业文化节、申请渔都百鱼宴、陵水渔家、菱湖渔都等商标外,还建设了渔都渔业科学研究中心。数字渔业大脑将打造成为集培训、检测、交易、矛盾调处、创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渔业平台,形成“产、学、研、供、销”一条龙渔业全产业链。到2023年底,全镇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4万亩,渔业年均产量突破9.17万吨,渔业年产值达21.9亿元。

“近日,由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市农科院、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湖州市桑集鱼塘协会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湖州市繁里渔文化与绿色渔业学会在菱湖镇成立,旨在凝聚全市渔业科技工作者、渔业养殖工作者科技攻关、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养殖循环、绿色生态的生产模式和实用技术,挖掘渔业文化资源,设计渔业文化载体,讲好渔业品牌故事,探讨解决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助力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湖州市繁里渔文化与绿色渔业学会常务副会长陶中华说。

两千多年前的湖州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罕见的美景、良性循环的典范”,如今,传承绿色生态理念,中国淡水渔都的千年“养鱼经验”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